1958年,苏联曾生产了50台三进制电脑,理论上来说,三进制更接近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,但结果却输给了美国的二进制电脑,这究竟是为什么?回顾苏联的科技发展史,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辉煌成就都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的科技竞赛中。1961年4月12日,苏联空军上尉尤里·加加林驾驶飞船成功绕地球飞行一圈,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。从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到成功将第一名活人送入太空,苏联仅用了三年半的时间,这一速度令美国深感不安,也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竞争。这场太空竞赛标志着苏联科技工业体系的重大转型,从最初的技术引进和消化阶段,逐步过渡到通过基础科学研究进行自主转化的阶段,掌握了创新能力,推动了科技的快速发展。苏联的成就不仅展示了其在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,也推动了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。说到技术创新,涉及到的一个核心问题是“进制系统”,这是技术背后深刻的数学原理之一。人类天生有十根手指,这使得人类自然选择了十进制作为基础的计数方式。我们常用的写正字也与5进制有所关联,而计算机则使用2进制,系统中仅由0和1组成,每逢2进1。这让人不禁产生疑问,为什么计算机选择了二进制,而不是更直观的进制系统呢?许多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可能会想到,计算机终究是为人类服务的,为什么要采用一串冗长的0和1让人感到困惑呢?一些科普文章会简单地解释说,“计算机只能理解0和1”,似乎将问题简单化了。然而,二进制的选择其实有其深刻的技术背景。最根本的原因是在计算机出现的年代,二进制是最容易实现的。历史上,确实曾出现过非二进制的计算机。例如,1945年诞生的世界上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就是基于十进制运算的计算机。但计算机的本质是由逻辑电路组成的,而电路中只有两种状态——开和关。正好,这两种状态可以用1和0来表示。1958年,一场关乎计算机发展方向的较量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展开。苏联科学家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设计理念——平衡三进制计算机。与传统二进制不同,这种计算机采用-1、0、1三个数值,通过负电压、零电压和正电压来实现。从数学的角度来看,三进制的信息密度比二进制更高。理论上,在同等条件下,三进制可以节省大约三分之一的存储空间。打个比方,表示十进制数100,二进制需要7位,而三进制只需5位。除此之外,平衡三进制还能直接表达负数,无需像二进制那样使用额外的符号位。举例来说,-8这个数在平衡三进制里可以简洁地表示为"1T1",而二进制则需要复杂的补码运算。苏联研制的谢通计算机,就充分发挥了三进制的这些优势。谢通计算机的编程方式非常简洁,易于学习和使用,这使它在当时广受欢迎。遗憾的是,在现实世界中,三进制计算机的理论优势,最终败给了二进制阵营。导致它失败的,恰恰是它过于低廉的价格。谢通计算机的售价仅为同期二进制计算机的一半,甚至更低。在官僚体系中,预算的多寡往往被视为部门权力的象征。生产如此便宜且耐用的计算机,意味着财政拨款将大幅缩水。面对这一矛盾,工业部做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:他们不仅拒绝增加谢通计算机的产量,还逐步削减订单,最终在1965年完全叫停了谢通计算机的生产。1991年8月,苏联在巴伦支海举行了名为“河马二号”的军事演习。此时,苏联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,北方舰队司令萨里尼科夫少将下令发射了16枚“轻舟”洲际导弹,每枚导弹重达数十吨,整个发射过程仅用了224秒。这场被称为“末日彩排”的演习,象征着苏联人最后一次发出的强烈回应,也是在向西方展示苏联虽然面临解体,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。两周后,苏联便走向了解体的结局。苏联的解体,给俄罗斯带来了深刻的经济后果。普京曾指出,苏联经济过度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,忽视了日用消费品的生产,结果导致社会的消费品供应不畅。与此同时,苏联对信息、电子和通信等现代经济关键领域的重视不足,造成了产业的落后,也影响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。此外,苏联对企业和个人创造性与进取精神的压制,进一步妨碍了科技进步,导致俄罗斯如今不得不承受过去几十年沉积的苦果。二战后,苏联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,转而将自己的彪悍精神用于发展“黑科技”,尤其是在军备竞赛中,苏联疯狂制造核武器。赫鲁晓夫曾公开宣称:“我们生产核弹就像生产香肠一样。”到冷战后期,苏联拥有的核弹数量达到了4万枚,几乎是美国的两倍。随着冷战的结束,俄罗斯根本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销毁这些核武器,很多核弹被搁置多年。特别是苏联手中拥有的“沙皇”氢弹,其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6500多倍。试爆时,如果没有减少一半威力,投弹飞机甚至无法生还。尽管如此,这枚核弹依然摧毁了直径近100公里范围内的一切,蘑菇云上升至56公里,足以让地球曲面清晰可见。如果这颗氢弹真正爆炸,纽约可能会瞬间从地球上消失。